性格與靈性

每個人 (Person) 都有自己的性格 (Personality),亦是他認識自已,別人與上帝的「窗口」。然而,性格定義林林總總,性格分析工具的理論基礎亦不一定與基督教的人觀相符。其中兩個最為人熟悉的性格測試:MBTI (16型) 及 Enneagram (九型),亦常常被誤解。就如約翰.加爾文說,認識自己與認識上帝是不可分割的。盼望大家在此更多認識自己的性格,與靈命成長的關係。

INFP x 9:埋藏在心底的眼淚

筆者過去對於MBTI及九型人格了解不多,以往只會把性格測試結果當作一種參考,並不會深入去瞭解性格工具與我生命成長的關聯與影響。但經由此次「性格與靈命成長」的課程,好似將生命中一塊又一塊掙扎及帶有疑問的故事拼湊起來。透過故事的重整,使我有了新的生命敘事角度,對「我」是誰,有更深一層了解。雖然不能代表已經找到完全的「我」,卻是為曾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感受、疑問與掙扎中,找到了一個新的詮釋,或許是安慰,或許是釋放,總之這個詮釋是對自己被造的性格,有了重新認識,看見神創造自己的「獨特」,同時也看到每個人都有限制,再次認識神創造人的心意。

看得見的「語言」: INFP + 9號仔

在性格與靈命成長的課程裡,我嘗試用「故事」的角度去發現自己。課堂內所學習的性格工具,與其說是測試,更是一㮔說故事的語言。透過學習 MBTI 和九型人格的理論,讓我明白到自己所說的故事其實由多個故事組成...

INFJ x 3w4:重尋生命的步伐及節奏

過去筆者對於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性格或九型人格(Enneagram)的分類工具未必感太大興趣,或許心底裡有種拒絕為人作出定形的觀感,甚至我認為人不應受到四個字母或一個號碼,以斷定一個人的人生與命運。我仍然相信人蘊含住許多故事拼湊出來的複雜性,但隨著課堂學習和教會實習的一段日子後,我感覺靈命成長需要實際地透過一些性格工具,探索個人特質和取向,並認識自我的盲點或陰暗面,以了解人背後所追隨的信念,最後達至與三一上帝的啟示中整合全人生命和超越自我(ego)的成長,真正地尋回創造主塑造人生命的本相。

在《幻愛》裡尋「真實」

《幻愛》是一套超越眼前現實及社會界線的電影。作為一套觸及潛意識的創作,它不單充滿夢幻與愛情,還有濃厚的「榮格治療」(Jungian Therapy) 色彩。我十分欣賞電影著重愛,過於精神病態的角度,去描繪主角的歷程。戲裡叫男女主角得救贖的方式,不是藥物,而是一種不離不棄的接納。

INTJ x 3:追逐蘿蔔的驢

            「是什麼人生經歷、深刻片段塑造成今天的我?」不!應該是「INTJ+三號仔過去拍攝、剪裁、記錄我的人生,今天想呈現什麼片段給我看呢?」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名攝影大師,要注意!「他」並非一名記者,而是一名藝術家。我們無法去控制「他」什麼時候拍攝、如何理解、剪裁、修飾我們人生的片段。每個人只能從他所制作,名為「回憶」的相簿中看世界。就讓筆者與你一同打開這本相簿,用INTJ+三號仔的視野回看筆者的人生...

不會改變卻不斷成長的我們:ENFP與她的朋友們

作者:Nicam 1. 引言 從前在教會認識的靈命成長只從靈修中修練,而靈修就是透過默想聖經與自己的關係,在生活中實踐經文。直到幾年前接觸有關靈修的課程,老師透過七宗罪的向度,讓我們了解自己的罪性,我才發現靈命成長不只是從聖經認識上帝,也可以從認識自己的角度出發。畢竟人觀與神觀會互相影響,人的經歷或故事,都會影響自己心中的上帝,或成為詮釋個人與神經歷的因素。我認為靈命成長可以從很多方面體驗,可以「客觀」地了解上帝(透過尋找聖經原意),也可以借助別人的敍述(神學家或身邊的信徒)來認識上帝,但也可以從了解自己的角度去了解自己心中的上帝,從而檢視不同方法所認識的上帝,互相補助,探索那位奧妙的全能者。了解自己本身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範疇,本文章透過性格工具 MBTI 和九型人格來分析自我的性格,從而嘗試探索自己的靈性軌跡(Spiritual Path),了解自己認識上帝的方法,也整合自己的靈命成長觀。

敘中作樂(旺浸網台節目「城心所願」)

主持:Anders牧師、珊珊傳道 吹水內容: 1 近來潮流常以MBTI 來描述自己,在你過去從事牧養及同工發展中,這些工具可以怎樣運用,以致不會將人的成長定格或規範? 2 從敘事角度讀經對人的塑造有什麼重要? 3 聖經敘事與MBTI/九型人格等,如何整合成為牧養工具?

內向又敏感的幫助者:INFJ +二號

作為一個二號的INFJ,自覺擁有豐富的情感,以其慷慨和無私給每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時準備向他人伸出援手,這些都是優點,也是服侍的優勢。這種超然的屬靈洞見,如運用得宜,往往讓我在事奉的旅途上少走許多冤枉路……在INFJ那種喜歡安靜、獨處的特質幫助之下,二號學會更多關注自己內心的需要,他們的內心最終能夠找一個安息之所.……

從Paul Ricoeur的敘事理論解讀自己的蒙召經驗

筆者以「敘述者」的角度回顧、篩選並串連這些片段,構成一個蒙召的故事。 在敘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上帝也在與筆者對話,逐一啟示祂在每一個事件中所隱含的意義。故此筆者認為,信仰並非抽空的信條或教義,也有其經驗的內涵,而這 些內涵正正來自上帝的主權底下,我們所經歷並敘述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我們 建立自身與上帝關係,從而詮釋我們的身分,以及生命的意義....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