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FP x 4:無止境追尋自我,抬頭卻是祢叫我停下
透過學習MBTI的理論,我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角度都變得豐富,更能發掘人的美善,同時又解開了一些我對於自己的標籤,使我能對自己溫柔一點,也多一點欣賞。至於九型,在自我反省的過程中揭示了我的核心恐懼如何扭曲了我的自我形象、造成的偏執,無人能夠避免被罪所苦,唯有上主的恩典和拯救才能帶給人盼望。我嘗試拆解偏執的運作機制,雖不可一蹴而就解決,但拆穿虛幻的面具以致我能邁向活出上主所造那個真實的我的路徑。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ISTJ x 5
在這篇文章中,陳妙勇敢地分享了她對MBTI性格類型ISTJ與九型人格5號的深入探索,這是一段對於她個人思想與情感的深刻反省。她不僅展示了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克服挑戰、追尋自我認識的旅程,還深入探討了這些性格特徵如何影響她的生活及與他人的互動。她回顧了那些曾經的經歷,借此展示了如何在情感與理性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並在信仰的指引下學會珍惜自我與他者的存在。這段過程讓她重新審視自己的處事風格,並揭示了生活中秩序與愛的完美結合。想了解她如何重塑人生的故事,以及在這條探索之路中所獲得的啟發和教訓,請繼續閱讀!
ISTJ與六號 ── 拮抗與協同
引言
人生路上種種事件是各人指紋的一部分,得以用來識別每個獨一無二的人。MBTI 和九型人格則是其中兩個因素影響著人如何面對事情。性格與靈命的課程引導我去思考這兩套性格系統如何主導我某層次的人格,並且洞悉自己的長處、弱點和被扭曲的一面,被聖靈引導更新生命,進一步與基督聯合。
MBTI 和九型人格的探索之旅
經過幾番尋索,我的 MBTI 是 ISTJ:一個內向、傾向會先觀察事物和有邏輯系統地作出反應的人。在判斷自己類型的過程時其實相當困難,我總是覺得自己的主要功能不是 ISTJ 的 Introverted...
一個「流亡異鄉者」的禱告 (詩42)
為了堅守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聖經》裡的詩人常常要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壓力。在詩42:3,一位「流亡異鄉者」就這樣禱告:「我 [或譯人] 終日不斷地譏笑我說:『你的上帝在哪裡?』我便晝夜不住地流眼淚當飯吃。」
當6號仔讀上耶穌的故事隱喻:彼得從水面上往下沉的經歷
25 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26 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他們害怕得喊叫起來。 27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放心!是我 (ἐγώ εἰμι) , 不要怕!」28 彼得回答他說:「主啊,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29 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往耶穌那裡去;30 只因見風很強,害怕起來,將要沈下去,就喊著說:「主啊,救我!」 31 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 (ὀλιγόπιστος) 的人哪,為什麼疑惑 (διστάζω) 呢?」 32 他們一上船,風就停了。...
追逐星空的女孩——INFP與四號
我想,我就像那條小魚汲汲營營地想得到美好,但卻找錯了方向。當我不斷地追求我幻想出來的完美的人、完美的理想,只叫我疲倦不已,因為我得到之後,又會發現當中的瑕疵,結果我又跑去追求別的,活在無盡的循環之中。唯有保持距離,那才會是完美的,但那個完美,卻是虛假的。
客觀理性的童年世界觀
"客觀理性的童年世界觀"
講一個故事,談一段回憶。記得我在中學時,我喜歡理科卻不喜歡文科。其一原因好功利,就是理科比較容易拿得高分數。無他,因為理科的知識似乎都是客觀的 (generally speaking),文科的評審卻都是主觀的 (generally speaking)。為了得著高分數,我自己就應該選擇理科。那時,我還以為理科就是適合男仔,文科就是適合女仔。後來認識了 MBTI (16型人格),才知道不是那麼簡單…那時,我相信這個世界絕大部分就是以客觀理性的思維去運作。數學是這樣,物理是這樣。人世間的事情都是這樣。
認識耶穌也似乎是這樣。那時候讀的護教書籍,也給我這種感覺。上帝是誰(或祂是什麼)?上帝就是 "I am who I am" (出3:14),是一個永恆的本質 (essence),是一個我們能夠以客觀歷史文法字義的方式,藉著柏拉圖式的意識形態去到 Mirror 的上帝。認識神就好像是認識一堆系統教義。
敘事神學看到的神及聖經,並不是這樣。下回繼續講...
當「學院派」遇上基督: INTP 及5號仔的靈程路
通過學習 MBTI 理論,筆者更深入地認識了自己的某些特質。回望過去日子,筆者經 常被身邊人稱為「學院派」,閱讀的書籍和談話內容都傾向抽象學術,甚少找到知心 人。過去筆者認為自己純粹出於不幸而遇不到很多話題契合的同道。然而在認識MBTI 後,筆者發現自己在認知方法(perceiving)已經是直覺型 N 主導,再加上於判斷原則 (judging) 方面更是思考型的 T,則令自己成為了相對抽象和理性的 NT 人。這種 NT 特 質令我在面對問題時都傾向先討論理論框架找出衝突位置,然後以思辨方法解決,正是這種性格讓我給人一種理論派和難以溝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