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ntry is part 1 of 3 in the series Narrative Awakening

不同時代會引發出不同故事,不同故事會創造出不同時代。

在上個世代,人人仿佛都講同一份歷史。歷史就如一本置身於我們眼前的 National Geographic。同樣,上一代的敘事文學傳統,偏重以二元結構 (binary structure) 的前設去說明 (describe) 意義產生的邏輯。這些學者 (例如 A.J. Greimas, Vladimir Propp) 擅於用一些放諸四海皆準的框架去解讀故事。例如所有故事都有6個行動者 (actants),7種角色 (roles),31 個功能 (functions)。藉著這些類別,我們學懂了如何理解故事背後的編碼方式。故事既是如此客觀,你與我的歷史自然近乎一樣。

然而,這種靜態的故事解讀模式,是不足以支撐及喚醒這一代的青年人。因為我們都已覺醒,歷史故事絕非單一,亦非眼前的教科書。原來人人每天都在述史,為事情添上不同的意義。人若懷著上一代的眼光去看此現象,就會感到社會很不和,對未來歷史感到迷惘,心情亦容易變得鬱結。

然而敘事爭論,其實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事實上,敘事爭論本就是人辨識上帝國度的必經過程。從敘事神學的角度,《聖經》本來就是一場又一場見證時代更替的敘事之爭:

  • 在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以色列人與先知爭論,上主怎可能揀選波斯王塞魯士,讓以色列人回歸耶路撒冷;
  • 在耶利米書第九章,以色列人與先知爭論,上主怎可能容許以色列敗於沒受割禮的巴比倫;* 在新約,以色列人與使徒爭論,上主怎可能揀選一個釘死十架的耶穌,作為天國降臨的開始…
  • 在香港,…

敘事覺醒,正是一種屬靈的辨識,一種藉敘事辨識時代、揣摩上主工作的詮釋學。我們真的要覺醒,因為信仰原來不是靜態結構的分析 (static structure),而是一場述史及身份之爭 (dynamic history and identity)。

敘事的覺醒,覺醒的時代。

Series Navigation敘事覺醒 (2):尋回節奏感 >>
分享給別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