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列王紀上所記載有關以利亞的故事是耳熟能詳,無論是在主日學團契查經、崇拜講道、甚至退修會,都可能聽過不下數十次,我也在主日學教過兩次。但當中有兩個問題似乎一直存在:

  1. 1). 為甚麼以利亞在迦密山以勝利者姿態擊敗巴力和亞舍拉先知後,竟然會害怕耶洗別的追殺以至逃命(王上19:2-3)?
  2. 2). 為甚麼神要向以利亞顯現,但卻不在烈風、地震和火的當中(王上19:11-12)?

雖然聽過不同的解釋(當然我在教主日學也需要為同學提供解釋),但總感覺還是欠缺甚麼。當我在本科學習到利科的敍事思想時,開始發現原來可以從另一方面去探討這兩個問題,並且以利亞這個人物也變得更加立體。本文將會嘗試引用利科的三重塑形(Threefold Mimesis)、敘事身分及倫理身分(Narrative Identity and Ethical Identity)、極限經驗(Limit Experience) 、談及神名(Naming God)、以及葉應霖博士的故事疊故事來詮釋以利亞的故事。

2. 從Threefold Mimeses 看以利亞的故事

為甚麼我會帶出在引言中的第一個問題?我相信這跟我的Mimesis(M1)狀態有關。在教會各聚會都會經常談及聖經偉人,以利亞當然是其中一個。能有「偉人」這稱號,那些人物必定非同凡響。我對這些偉人也有一個特定模式(我的M1觀念):在逆境時對神也極有信心、有非凡的屬靈經歷、忠心為神作工……至死也忠心。所以,以利亞逃命的行為令我感到困惑。這個題目將在第3部分再作詳細討論。現在,我將先從Mimesis 2(M2)著手,因為在M2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以利亞在Mimesis 1(M1)的狀態,而列王紀上19章的開始,正是以利亞步入M2。

先看神與以利亞的對話。神兩次問:「以利亞啊,你在這裏做甚麼?」(王上19:9、13)神的問題直截了當地回應以利亞在羅騰樹下的求死(王上19:4),是要挑戰以利亞反思他是誰(身分)、他在做甚麼(使命、他為誰而做(效忠對象)。雖然以利亞兩次用相同的答案回應神(王上19:10、14),但從故事的發展,我認為以利亞的心態是不同的。以利亞好像沒有直接回應神的提問,尤其是在第一次的回應,他像是在發晦氣,感到深深不忿,公義何在,而他的說話也暗示他是承接「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的思路。

究竟以利亞所指的列祖是誰呢?根據李保羅博士所著的釋經書,他認為列祖是指摩西。1 若以敍事神學的角度和葉應霖博士的故事疊故事來詮釋,我也認同以利亞所指的列祖就是指摩西。以利亞的目的地是何烈山(神的山),而「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這句話在聖經出現過兩次,一次就是在王上19:8,而另一次是在出3:1,當摩西領他岳父的羊到了何烈山。可想而知,以利亞是在何烈山回望當年在這神的山所發生的事,然後作出比較。下圖引用葉應霖博士的故事疊故事來說明以利亞和摩西的故事如何彼此呼應。

正因以利亞與摩西作比較,他的心情估計是心有不甘,又夾雜著愧疚,為甚麼同是被神呼召的僕人,同樣行神蹟,結局卻大相徑庭?聖經沒有記載以利亞一開始是如何被神呼召作先知,他在王上17章出場的時候已經是先知的身分。而從王上17:2-5、8-10、18:1-2的描述,可見以利亞是十分順服神的吩咐,每當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他都「照著」、「就」去行。相反,摩西一開始對神的呼召卻是諸多推搪,他用盡各種藉口想要拒絕神;經過神多番勸說,甚至發怒,他才(可能是勉強地)回應呼召(出3-4章)。所以,當以利亞把自己和摩西作比較時,他內心深處或許認為自己是比摩西更順服神的呼召,是更聽話的僕人;既然自己更順服,為甚麼最後好人卻沒有好報,反而被敵人追殺,而摩西的敵人卻全軍死在紅海(出14:26-30)?

這也反映出以利亞在Mimesis 1(M1)時的心態。在以利亞被耶洗別追殺前,他事奉神的經歷可算是順利。神一直帶領他,指示他所行的事,而之前每次所行的神蹟,他都得到預期中的效果;在以利亞的眼中,摩西不也是這樣嗎?總括以利亞在M1的觀念:為神作工的人應得著成功及有好的結局。這也是以利亞透過一直以來事奉神的經歷所得出的敍事身分(Narrative Identity)。可是,耶洗別的追殺令是一個劇變,顛覆了以利亞的M1觀念,他意識到故事並沒有按他預設的理解所進行,這逼使他要重新檢視自己的身分(ipse)、使命和效忠對象。他的敍事身分也須要隨之而改變。如前文所述,神簡單直接的提問是進一步要求以利亞直視自己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在這個過程中,神積極地把以利亞推向一個新的敘事及倫理身分(Mimesis 3)。

神之後讓以利亞站在山上,站在神的面前(王上19:11)。這是一個邀請,神邀請以利亞與祂相遇。當以利亞看見烈風大作,又有崩山碎石、地震和火,我相信他當時仍在與摩西作比較,因為當年神在何烈山又名西乃山)頒布十戒前,是以天崩地裂的方式向摩西和以色列百姓顯現(出19:16-18),並且神是「在火中降於山上」(出19:18)。以利亞也許以為神也將以同樣的方式向他顯現,但是神卻不在其中。最後,神是用溫柔的微聲向以利亞顯現。神是多面的,在同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間,神以不同的方式向人啟示祂自己,摩西所經歷的神與以利亞所經歷的神是截然不同。若摩西要為神立名(to name God),2 按他的經歷,神是威嚴、震攝人心、大而可畏;若按以利亞的經歷為神立名,神是溫柔、安靜、微聲細氣。

神再次問:「以利亞啊,你在這裏做甚麼?」(王上19:13)雖然以利亞用一模一樣的說話回答神,但我認為他的心態和說這話的語氣是有所不同。我會想像以利亞之所以用同一番說話去回應神,可能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有一絲希望想肯定自己的M1觀念,但畢竟他已經歷神第一次的提問和山崩地裂之後神微聲的呼喚,他不得不接受神在他的生命動工,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使命和效忠對象。所以,當以利亞第二次回答神的時候,他已經開始了更新他自己的故事 (M3)。我想像他說這話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同時在整合他的反思,重建他的故事。所以,他的語氣或許已沒有之前那麼理直氣壯,而他的聲調是由大變細(decrescendo),他的故事開始改寫。

神給以利亞新的使命(王上19:15-16),讓以利亞知道祂必彰顯祂自己的公義(王上19:17),更讓以利亞看見盼望,他不是獨自一人為神作工,神為他安排以利沙作接班人(王上19:16),並「在以色列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8在王上19章結尾時,以利亞已經找著以利沙。透過與神對話,並神所給予的肯定,以利亞找到自己的倫理身分(Ethical Identity),他已重尋自己作為神先知的身分、重新堅守神給予的使命、並肯定神作為他的效忠對象。以利亞沒有停留在先前的M1打轉,他藉著與神在何烈山上的相遇,邁進M3,改寫他的生命故事。

3. 極限經驗:為甚麼以利亞會害怕耶洗別的追殺以至逃命?

為何會問這個問題?因為以利亞逃命這舉動與他的性格和一貫處事的作風(idem)並不相乎。從不同的經文對以利亞的描述,可以持續地看出他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他是幹大事的,並且處事果斷。以利亞首次在聖經出場是記載在王上17:1 – 「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 – 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下雨。』」光從文字上的表達,便可想像以利亞說這話的語氣是非常肯定,他完全知道自己要做甚麼,絕不含糊。他的作風貫徹於經文中,在王上18:15,他十分肯定地告訴俄巴底:「我今日必使亞哈得見我。」當以利亞在迦密山上,單人匹馬大戰巴力先知和亞舍拉先知共八百五十人的時候,他的一連串行動反映出他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王上18:17-40),甚至有點意氣風發 – 「到了正午,以利亞嬉笑他們,說:『大聲求告吧!因為他是神,他或默想,或走到一邊,或行路,或睡覺,你們當叫醒他。』」(王上18:27)以利亞之後殺了巴力先知(王上18:40),證明他果敢行事,絕不拖泥帶水。作為讀者,當讀到耶洗別要殺以利亞時,我會認為以利亞應該勇敢地與耶洗別對戰,就像他在迦密山上所作的一樣,甚至帶著為神殉道的心志,因為這才符合他的一貫作風。這也就是在第2部分開始時所提及關於我自己在M1的觀念。

對於這個問題,賴約翰牧師解釋以利亞在大戰假先知後,他的心靈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這也是他最脆弱的時候,所以耶洗別一句恐嚇說話便叫他害怕。3 我認為這個解釋也合理,就像很多時候,當人在興奮過後(例如在派對過後),也會出現空虛感。

但是,原來有一種東西叫極限經驗(Limit Experience)。當人在以下的情況時,便是處於極限經驗:

  • Mortality: forces individuals to grapple with questions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 Suffering: challenges individuals to find meaning and resilience in the midst of pain and adversity
  • Guilt: prompts individuals to reflect on their ethical choices and consequences.” 4

當以利亞被耶洗別恐嚇要取他性命時,他正處於死亡的極限經驗。有時候,我們可能把聖經裏的偉人神聖化,認為偉大的先知就應該有某種偉大的模樣,卻忘記以利亞也不過是一個人,「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5:17)。當一個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逃命也實屬正常反應。從王上19:4,我們可以看到以利亞是同時經歷死亡、苦難和罪疚,可以說他是處於三重的極限經驗之下。在羅騰樹下,他反思自身存在的意義。按Google地圖,由迦密山步行至別是巴,不眠不休也要兩日,然後以利亞再「在曠野他走了一日的路程」(王上19:4上),可想而知他的體力已經透支,他的生命和身體都在遭受患難,這極限經驗逼使他思想人生的意義,而在那一刻,他覺得人生毫無意義,他在求死,雖然他未必真的想死。以利亞說了一句話:「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下)他在與他的列祖比較,同時也反映出他內心的罪疚感,雖然他勝了假先知,百姓似乎也回轉(王上18:39,但亞哈王和耶洗別卻沒有悔改,5 所以,以利亞認為自己是失敗,他所作的不似預期,並未能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

在這樣的極限經驗之下,以利亞的反應其實是正常不過,合情合理。這也叫我反省到在教會生活中,對教牧長執也需要多點寬容(我自己的M3)。很多時候,教會會友對教牧長執的要求也特別高,認為他們必須是信徒完美的榜樣。當他們稍為作了一些不符合完美榜樣的事,我們便會感到失望,甚至批評他們。其實,他們也不過和眾信徒一樣,是蒙恩得救的罪人。我們要嘗試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事情,學習彼此體諒、彼此饒恕,竭力為主、為神家的緣故,在主裏合一。

4. 談及神名:為甚麼神要向以利亞顯現,但卻不在烈風、地震和火的當中?

從前,曾聽過有主日學老師解釋那些自然現象就像以利亞在迦密山大戰巴力和亞舍拉先知一樣,都是非常震撼、轟轟烈烈,這也反映以利亞的性格 –火爆、霸氣。但神不在其中,代表那些轟烈的現象並不是神要得人心的方式,微小聲音才是神所喜悅的方式。但那如何解釋神確曾以轟烈的方式向摩西和以色列百姓顯現呢?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亦喜歡引用這段經文去鼓勵弟兄姊妹要操練安靜獨處,因為我們在嘈吵的環境下很難會聽到神的聲音,唯有在安靜中才能聽到神微小的聲音。

現在發現,如前文所述,其實也可以用談及神名(Naming God)的角度去解釋這段經文。神是多面的,也是自主的,祂可以在不同時候以不同的方式和面貌向人顯現和啟示。神可以在荊棘火中向摩西顯現(出3:2),在何烈山以震撼的自然現象向摩西和百姓顯現(出19:16-18),對摩西和百姓來說,神是驚天動地、威嚴、大而可畏。神分別在基立溪旁吩咐烏鴉和在撒勒法吩咐一個寡婦供養以利亞(王上17:3-6、9),對當時的以利亞來說,神是那照顧他起居飲食的供應者。當神在何烈山上向以利亞面前顯現,卻不在那烈風、地震和火的當中,似乎是在告訴以利亞祂是可以用那威嚴、震撼的面貌出現,但祂卻選擇了用微小的聲音出現,因為這對當時的以利亞最有幫助。所以對那一刻的以利亞來說,神是溫柔、安靜、恩慈。

在我自己的反思過程中,我看到神好像父母一樣。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若果父母以威嚴的姿態出現去責備,多數會帶來反效果,孩子可能不停地大哭。但若果父母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孩子很快便會安靜下來。以利亞就像發脾氣的孩子,而神清楚知道祂要用甚麼方式向以利亞顯現才是最適切的。

5. 結語

雖然以利亞的故事是耳熟能詳,但當以利科的敍事神學角度去詮釋經文時,卻帶來新的發現。

首先,當作為讀者的我從Threefold Mimesis和極限經驗去看以利亞的故事時,我能夠代入他的處境,更加明白他每個行動背後的心理活動。我不再單單以「屬靈」的眼光去看他,不再為他看似「不屬靈」的行動找一個合理化的「屬靈」解釋,而是把他作為一個人去看待。以利亞不只是一個「離地的」聖經屬靈偉人,他是一個「貼地的」、有血有肉,和我們一樣的人。

其次,透過極限經驗和談及神名,過去在讀以利亞故事時所存在的兩個問題 – 為甚麼以利亞會害怕耶洗別的追殺以至逃命,以及為甚麼神要向以利亞顯現,但卻不在烈風、地震和火的當中,都能夠迎刃而解,而且這樣的解釋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

總括對我而言,用利科的敍事思想去詮釋聖經是更加人性化,能使聖經中的故事和人物變得更加立體,並且更容易發現聖經與現實生活的連繫。

6. 參考書目

  1. 李保羅。《天道聖經詮釋 – 列王紀(卷二)》。香港:天道書樓,2004。
  2. 黃迦勒。〈列王紀上第十九章註解〉《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https://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1%201King/11CT19.htm (下載日期 2024/06/28)
  3. 葉應霖。〈從「三重塑形」(Threefold Mimesis) 看信徒閱讀聖經的過程及目標〉。講義 。香港:建道神學院,2024年春。
  4. 葉應霖。〈從「談及神名」(Naming God) 看約瑟的故事〉。講義 。香港:建道神學院,2024年春。
  5. 葉應霖。〈從「敘事身分及倫理身分」(Narrative Identity and Ethical Identity) 看雅各的故事〉。講義 。香港:建道神學院,2024年春。
  6. 葉應霖。〈從「極限經驗」(Limit Experience) 看耶穌比喻如何展示「上帝的國」〉。講義 。香港:建道神學院,2024年春。
  7. 葉應霖。〈從「見證爭辯」(Contestation of Testimonies) 看耶利米與假先知的爭辯。講義 。香港:建道神學院,2024年春。
  8. 賴約翰。〈飛越灰蔭的幽谷〉。講道。加拿大:愛證浸信會春令會–使命、委身與傳承,2018。

Footnotes:

  1. 李保羅:《天道聖經詮釋 – 列王紀(卷二)》(香港:天道書樓,2004),頁438、442。
  2. 葉應霖:〈從「談及神名」(Naming God) 看約瑟的故事〉,講義(香港:建道神學院,2024年春),頁11。
  3. 賴約翰:〈飛越灰蔭的幽谷〉,講道(加拿大:愛證浸信會春令會–使命、委身與傳承,2018)。
  4. 葉應霖:〈從「極限經驗」(Limit Experience) 看耶穌比喻如何展示「上帝的國」〉,講義(香港:建道神學院,2024年春),頁16。
  5. 李保羅:《天道聖經詮釋 – 列王紀(卷二)》(香港:天道書樓,2004),頁435。
分享給別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