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腓立比書二章15至16節提到:「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和》。乍看之下,這段經文似乎在教導信徒要在不信的世代中為主發光,以生命見證福音。不過,不少學者都留意到這段經文其實暗引了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和》,但大多沒有著墨這暗引如何影響對腓立比書信息的解讀,亦沒有闡述但以理書的故事與保羅為主受苦見證之間的關係。1 葉應霖則以「故事疊建故事」的方式,為詮釋這段經文提出另一個可能:藉著暗引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保羅期望以但以理書十一至十二章中「智慧人」的故事,作為腓立比信徒認同保羅為主受苦見證的確據。2 以下先扼要闡釋何謂「故事疊建故事」。

2. 以「故事疊建故事」作為理解新約運用舊約之邏輯

引伸自利科(Paul Ricoeur)的敍事神學理論和鄧恩(James Dunn)的五層敍事底層結構,3 葉應霖以「故事疊建故事」的方式作為理解保羅在腓立比書暗引舊約的邏輯,意即:將保羅的故事疊建在耶穌基督的故事及以色列的故事之上,來理解保羅神學思考的敍事結構,從而分析保羅如何藉此向腓立比信徒展示他的故事是可信的,以致激發腓立比教會也將他們的故事疊建在保羅的故事之上。4

另外,參考了詹森(J. Gerald Janzen)的觀點,葉應霖以三組對應的「構架節點」(Nodal points of a narrative pattern)將兩個故事時間線上的關鍵事件作連結,意即:將保羅故事的開幕篇、發展篇和結局篇,逐一對應舊約故事的開幕篇、發展篇和結局篇。5 這樣,「故事疊建故事」的基本結構如下:6

筆者認同這解讀方式一方面能尊重被暗引的舊約經文和新約經文都有其本身的上下文處境、不至於「斷章取義式」地挪用舊約經文,另一方面能藉鎖定兩段故事時間線上的關鍵事件,清晰展示兩段故事之間的相同和差異,道出上主在舊約和新約工作之間的連貫性、以及上主在新約時代新的工作,7 那麼,藉著疊建但以理書的故事,保羅期望向腓立比教會揭示關於上主的甚麼新工作?而這工作又與保羅為主受苦的見證有甚麼關係?

3. 釋經:腓立比教會故事疊建於但以理書故事

3.1 但以理書故事

以「故事疊建故事」的方式來解讀兩段故事之間的關係,其中一個關鍵是要鎖定故事時間線中的關鍵事件(包括開幕篇、發展篇和結局篇),作為兩段故事的連結。就著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而言,8 故事「開始」於十二章1節:「那是一個艱難的日子,這日子從他們出生直到那日都未曾發生過的」。9 這艱難的日子正是但以理書十一章31節所講:「他的軍兵(膀臂)必興起,並玷污聖所,就是那可敬畏之地。他們也必廢除獻祭,並設立那叫人厭惡的可憎之物。」,10 當中的「他」是指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es)。11 安提阿古四世在位期間,不單褻瀆聖所,更對以色列人進行大規模的逼迫:禁止他們藏有或遵守摩西律法(包括:廢掉割禮)、又殘酷對待那些違反王令的人,12 以致不少以色列人飽受痛苦、甚至喪命。13

面對逼害,以色列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第一班人是「背棄聖約的人」(但十一30),他們為逃避受苦和死亡而選擇妥協,放棄上主的律法,轉為支持安提阿古四世的政策。14 這跟但以理書十二章4節提及「多人發瘋、地上被不義充滿」的圖畫相似:這些「背棄聖約的人」使以色列人在上主的道和安提阿古四世的政策之間搖擺不定(即:往來奔跑)、以致不少人選擇離棄上主的道、地上因而充滿不義。15 另一班則是「智慧人」(但十二3),他們堅立於上主的話,並以此教導多人。16 雖然因而要面對受苦、甚至被殺,但在他們眼中,這是作為上主的選民應有的回應。17 

最後,但以理書十二章2至3節訴說著這兩班人的「結局」:那些背棄聖約的人將會面對責備及永遠的羞辱(但十二2),18 但那些受苦的智慧人卻將會復活、得著永生(但十二2),19 甚至蒙主平反,發光如天上的星星,直到永永遠遠(但十二3)。20 按著以上整理,我們看到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及其上下文是一個關於面對受苦的故事,當中的關鍵事件包括:安提阿古四世的逼害帶來艱難的日子(開幕篇)、以色列人在面對受苦處境下的不同回應(發展篇)、以及因著不同的回應帶來截然不同的結局(結局篇)。那麼,保羅和腓立比教會的故事又是藉著甚麼關鍵事件疊建在但以理書的故事之上?而藉著將故事疊建其上,保羅想道出甚麼?

3.2 保羅和腓立比故事

與安提阿古四世時代的以色列人一樣,保羅及腓立比信徒也身處政權逼迫的處境,可謂對應著但以理書故事的「開幕篇」。保羅因傳揚主道而被政權收監,甚至隨時要為主殉道;腓立比信徒亦因拒絕參與帝王崇拜而面對著來自政權及周遭的人的壓力,21 他們都可謂身處「艱難的日子」,為著上主而受苦。

昔日,以色列人面對安提阿古四世的逼迫,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回應;在保羅的時代,信徒面對著為福音受苦的處境,也有著兩種不同的理解,這成為第二組對應的「構架節點」,即故事的「發展篇」。一班猶太裔基督徒領袖唾棄保羅的見證,22 認為上主並沒有與受苦的保羅同在,相反,他們提議腓立比信徒接受割禮,這一方面能讓教會非正式地隸屬猶太教,獲取豁免參與帝王崇拜的特權,免去受苦;23 另一方面,「割禮」在這班猶太裔基督徒領袖眼中更是上主長久以來與他們同在的明證。24 然而,對保羅來說,逃避受苦是虛妄的見證。

正如一班智慧人欣然面對受苦和死亡,並教導以色列人認定上主是與受苦的他們同在,保羅亦欣然面對受苦和死亡(腓一19~21),並勸勉信徒同樣要認定上主是與受苦的他們同在。藉著暗引但以理書中智慧人的故事,保羅以智慧人受苦最終得著平反的盼望,來對應信徒為主受苦必得著平反的盼望,這就是第三組對應的「構架節點」,即故事的「結局篇」。

值得留意的是,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和腓立比書二章15c節雖也提到「發光」,但細節上仍有一些分別: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的「發光」在原文是將來式,而腓立比書二章15c節的「發光」是現在式;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的「發光」的場景是在「天上」,而腓立比書二章15c節的「發光」的場景卻在「世界」。我們應怎樣理解這些分別?葉應霖認為,構建「故事疊建故事」來理解新約引用舊約的邏輯時,兩個故事之間的相同和差異,正道出上主在舊約和新約工作之間的連貫性、以及上主在新約時代新的工作,而上主新的工作全因著基督開展了新時代。25 換句話說,保羅不是「搬字過紙」地引用舊約,而是因著基督的故事而有新的眼光去理解舊約的故事,並發現新的意義26

昔日,但以理書的智慧人期盼來自天使長米迦勒的幫助,但如今,腓立比信徒卻來自那位擁有上帝形象(腓二6)、叫萬有歸服自己(腓三21)的耶穌基督的幫助。昔日,智慧人在死後(將來)於天上發光,但如今,腓立比信徒卻在死前(現在)就已經在世界中發光。因著在今世為主受苦,本應是屬於「未來」的發光故事,「現在」已可經歷。而因著相信至終必得著平反和復活,信徒在「現在」的受苦中,亦已開始體驗「將來」的光榮復活(腓三10)。27 凡此種種,都成為保羅激發腓立比信徒在逼迫下仍要為福音付上代價、一同加入「為主受苦」的行列的確據。

3.3 馬加比故事,有何不可?

最後要補充的是:面對逼迫的處境,保羅若要借古鑑今,安提阿古四世的時代還有其他故事,例如:馬加比家族對抗政權的故事。28 為何保羅引用的卻是但以理書中智慧人的故事?馬加比故事與但以理書中智慧人的故事有著一樣的「開幕篇」:安提阿古四世的逼害帶來艱難的日子。但這兩個故事的「發展篇」卻迥異:馬加比故事可謂「背棄聖約的人」和「寧死不屈的智慧人」以外的第三條路線,就是「藉武力對抗政權」

按《馬加比一書》所記載,猶大馬加比打著「為律法大發熱心、為列祖的約奉獻性命」(二50)的旗號,29 起來為以色列爭戰(三1~2)。30 他搜捕那些背棄律法的人(三5),又戰勝不少敵軍,甚至能與安提阿古四世對抗(六5~8)。31 驟眼看來,馬加比故事似乎為逼迫下的以色列人殺出一條血路,不過,若留心其結局,則可知事情並非如此。猶大馬加比陣亡後(九18),雖得全以色列為他哀悼(九20),但不久,以色列境內再次出現背棄律法的人(九23)。32 不敬虔的人被指派管理猶太人,他們更四出搜捕猶大馬加比的同夥(九25~26),33 以致《馬加比一書》指出「那是自從先知不再出現在他們中間以來,以色列遇到最大的艱難」(九27),34 當中「艱難」這字的原文正是但以理書十二章1節「艱難」這字。這樣,猶大馬加比雖帶來一時的拯救,但並沒有提供真正的出路,甚至讓以色列重回「艱難的日子」。

不過,筆者認為保羅沒有跟隨馬加比故事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馬加比故事與基督故事不符:猶大馬加比雖說是為上主律法而大發熱心,但最後關注的卻是自己的榮耀(九10);35 而馬加比故事更可謂一個拒絕受苦、期望靠個人力量來得著平反的故事。36 這些都與基督甘願受苦、至死忠於上主心意的論調不符。

其實,保羅昔日也稱自己是為上主大發熱心(腓三6),以為這是配合上主的心意;但因著認識基督,保羅的故事從此被改寫(腓三7~8)。在基督故事中,保羅辨識到上主的工作,因而願意讓基督故事引導他的故事,甚至向人見證這故事。因此,面對逼迫的處境,保羅並沒有選擇將自己和腓立比故事疊建於馬加比故事,而是疊建於基督故事、以及同樣辨識到上主是與受苦的他們同在的但以理書的智慧人的故事。在此,利科對於「倫理認同」的理論能為這情況提供亮光:利科認為身分認同之塑造的終點其實不是「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是更進一步的「倫理認同」(ethical identity)。讀畢故事後,當讀者願意放下自己固有的敘事前設及倫理偏執,讓自己被文本的敍事視野滲透至他的真實世界中,他的倫理認同就能夠被塑造。而為此,他必須拒絕其他「相爭的故事」,並決意讓自己綁定於新論述的倫理裏,以讓他者能持久地倚賴他。這樣,當保羅被基督故事顛覆想像,願意放下自己昔日的敍事,並將自己的故事綁定於基督故事之上,他也同樣拒絕那些與基督故事不符的相爭故事,並為基督的故事作見證,讓他們也一同投入其中。37

 

4. 結語

本文藉「故事疊建故事」的方式,嘗試指出腓立比書二章15至16節的另一個詮釋可能:藉暗引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及其上下文,但以理書中智慧人的「受苦」故事,與保羅和腓立比教會的「受苦」故事產生連繫。智慧人的「受苦」故事、基督的「受苦」故事、以及保羅的「受苦」故事疊建起來,為腓立比信徒加入「為主受苦」的行列提供確據。那些願意投入「為主受苦、至終必得平反」故事的信徒,現在已經在世上如群星閃耀、預嚐將來的復活。這樣,以「故事疊建故事」來解讀這段經文,讓經文的詮釋超越只是道德勸勉或傳播福音的關注,突顯保羅「為主受苦」這主題。

Footnotes:

  1. 例如:馮蔭坤:《腓立比書》,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05),頁283-284;Gordon Fee, Paul’s Letter to the Philippians,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246-248; John Reumann, Philippians, AYBC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402; Stephen E. Fowl, Philippians, The Two horizon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B. Eerdmans Pub. Co., 2005), 124; Paul A. Holloway, Philippians: A Commentary, Hermeneia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17), 134.
  2.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腓立比信徒的身分塑造與靈性追尋》(香港:建道神學院,2024),頁364-365、376。
  3.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2-17; Paul Ricoeur, Time and Narrative I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52-88; Richard B. Hays, “Is Paul’s Gospel Narratable?” JSNT 27 no.2 (2004): 217-224;James D. G. Dunn, “Paul’s Theology,” in The Face of New Testament Studies: A Survey of Recent Research (Grand Rapids: Baker, 2004), 328.
  4.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6-8、17-18。
  5.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18-19; J. Gerald Janzen, “Creation and New Creation in Philippians 1:6,” Horizon in Biblical Theology 18, no. 1 (1996): 34-37 & n.10
  6. 參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19)之結構圖,並稍作修改。
  7.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18-20。
  8. 保羅暗引但以理書十二章3節時,較大可能是參考 LXXOG 的版本,參:David McAuley, Paul’s Covert Use of Scripture : Intertextuality and Rhetorical Situation in Philippians 2:10-16 (Eugene: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15), 214. 本文之經文譯本選自NETS
  9. NETS:That is a day of affliction, which will be such as has not occurred since they were born until that day.
  10. NETS:And arms from him will rise and will defile the sanctuary of fear. And they will remove the sacrifice and will give an abomination of desolation.
  11. John J. Collins, Daniel: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3), 371; McAuley, Paul’s Covert Use of Scripture, 219.
  12. 次經《馬加比一書》一章29至61節可作這時段的歷史的參考。經文譯本選自NETS
  13.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366-368。
  14. 《馬加比一書》一章11至15節記載到:那些日子,在以色列人中有一些「違反律法的人」,他們認為自從與周圍的國斷絕來往後,便遭遇許多災難,因此想與那些國立約。他們當中有人去見王,離棄了聖約,又將自己賣出去做壞事。
  15.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369-370。
  16. 這裡整合了但以理書十一至十二章幾段提及「智慧人」的內容:十一章33節提及他們使多人明白,十一章35節提到他們一心一意要潔淨自己、成為被揀選的,十二章3節形容他們堅立上主的話。
  17.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371。
  18. NETS:…but others to shame, and others to dispersion, and contempt everlasting…
  19. NETS:And many of those who sleep in the flat of the earth will arise, some to everlasting life…
  20.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371-372。
  21. 腓立比城非常擁護羅馬文化,藉著參與帝王崇拜去表達他們對羅馬帝王的忠誠。拒絕帝王崇拜,可謂破壞社會和諧的秩序。參: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254。
  22. 保羅在腓立比書中並沒有明言誰是他的敵人,但至少包括:擁護羅馬帝國的腓立比地方政權(一27~30)、猶太裔基督徒領袖(一15~17、三2)、以及腓立比教會的前信徒(三18~19),參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53-54。而就著「保羅為主受苦」爭論的敵人較大可能是猶太裔基督徒領袖。
  23.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52、254-255。
  24.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255-256。
  25.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18-20。
  26. Steven DiMattei, “Biblical Narratives,”in As It is Written: Studying Paul’s Use of Scripture, ed. Stanley E. Porter, and Christopher D. Stanley (Atlanta: SBL, 2008), 81 & 92-93
  27.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373-374。
  28. Steven Weitzman, “Plotting Antiochus’s Persecution,”JBL 123, no. 2 (2004), 230.
  29. NETS:Now, children, be zealous in the law, and give your lives for the covenant of our fathers
  30. NETS:And Ioudas his son who was called Makkabaios, rose up in his place, and all his brothers helped him, as did all who had joined his father. And they fought the war for Israel with gladness
  31. NETS:And someone came to him (King Antiochus)…reporting that the armies that were going to Judea had been routed…and they were strengthened by the weapons and power and much plunder that they had cut down and that they tore down the abomination that he (King Antiochus) had built on the altar in Ierusalem…
  32. NETS: And Ioudas fell, and the rest fled…And all Israel mourned him with great mourning…And it happened after the death of Ioudas, the lawless came forth in all the regions of Israel, and all those who worked injustice arose.
  33. NETS: And Bacchides selected the impious men and established them as masters of the country. And they sought out and investigated the friends of Ioudas and led them to Bacchides, and he retaliated against them and taunted them.
  34. NETS:And there was a great affliction in Israel such as had not been since the day that a prophet was not seen among them
  35. NETS:And if our time had drawn near, and let us die with courage for the sake of our brothers, and let us leave no accusation against our honor.
  36. 《馬加比一書》二章40節記載了馬加提亞轉向以武力對抗政權的開始,這亦可謂馬加比家族轉武力對抗政權作為回應逼害處境的起源: “If we all do as our brothers did and do not fight against the nations for our lives and for our statues, now quickly they will annihilate us from the land” (NETS)
  37. 葉應霖:《敍神敍人之爭》,頁16-17;Paul Ricoeur, Oneself as Another, trans. Katheleen Blame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51-152, 163-168.
分享給別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