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人生 – ISFP & 3號

1. 引言

一直以來都對於成長、認識自己等主題有相當的興趣,也有著一種無形的渴望,很渴望自己趕快成長至脫胎換骨的地步。看見「性格與靈命成長」這課程便雙眼發光,既可以了解自己的性格,又可以在靈命上進深,但我的成長之路就能在此得到大躍進嗎﹖本文先探索自身對於認識自己和成長的看法,繼而從課堂上所學習的MBTI和九型人格的層面去了解自己,最後重整自己對成長看法的更新。

2. 為什麼要認識自己﹖

人認識自己是為了能夠認識自己嗎﹖而認識自己後,又如何﹖對於我來說,自我認識是一件吸引的事,同樣也是個不討好的事。根據以往自我認識的個人經驗,大多數的起始點都是由一件較負面的事而引發起情緒,由於我不願意被困於情緒中,就只好積極地分析自己的感受,反省自己做得不足之處,期望盡快梳理好並找到出口,從中了解到自己的性情。

在成長的過程,我被很多的「應該」提醒著,
嘗試強行地活出「應該」的我,
但背後往往充斥著違和感。

認識自己對我來說的吸引之處是每更深認識自己一步,就會多一份踏實的感覺。在成長的過程,我被很多的「應該」提醒著,嘗試強行地活出「應該」的我,但背後往往充斥著違和感。就如在別人禱告讚美神時,我應該要能夠說出同樣的讚美的話。這份的違和感在於我不能由心而發地說出「應該」的話。因著偽裝而引致的不協調,我發現內心原來嚮往著一致的自己。

如加爾文所言,「認識自己就能認識神,認識神就能認識自己」,這句說話令我感到既難忘又難明,總是難以將兩者連上關係。到底我能否藉整合課堂的內容,從而更體會這句話﹖

3. 為什麼要成長﹖

人有成長的必要嗎﹖如果不成長,又如何﹖成長既沒有說明書,又沒有評分標準,怎樣才能踏出成長的一步呢﹖成長對我來說,是一件應該的事,但非我心甘情願的事,這不就與期待成長的想法自相矛盾嗎﹖我渴望那個跳過成長過程就達到目標的自己,一個夠好、不落後於人的自己。

張力在於我渴望成長的成果,但我又不能坦誠面對不願
成長的自己,結果將努力放在形象工程上。

靈命成長更是難以觸摸,因為這非靠人的努力就能成事。以往我以為只要每日做足祈禱靈修讀經,這樣我便無可指責,信仰行為成為了我充撐好基督徒形象的方法。我的重心放在如何維持一個形象多於腳踏實地去成長。張力在於我渴望成長的成果,但我又不能坦誠面對不願成長的自己,結果將努力放在形象工程上。我該如何成長,成長的路有終點嗎﹖

4. 我的MBTI

MBTI是一個人在無壓力的情況下的優先傾向,就如右撇子提筆般自然地使用右手。我認為自己屬於ISFP。在辨別自己的傾向過程中,我通常以否定的手法來決定,例如我知道自己必然不是外向,所以我就是內向的人。而在辨別MBTI的過程中,我留意到我如何看自己。

(一) 內向型

自身的不善言,思考速度亦很慢,以致我不擅於在人前說話,更不願作眾人的焦點,以上的特質都令我馬上和外向型劃上界線。我留意到自己更安心於去作一個內向的人。在為自己辨別的過程中,我將自己的特質加上了負面的標籤,彷彿為自己背起了很多的包袱。雖則我的傾向是與自己獨處,享受自我梳理內在的想法,但我也看見我懼怕暴露了我不擅長與人相交的一面。

內向的特質成為了我的安舒區,讓我可以坦言自己不習慣與人相處,同樣也為自己增添了不開放自己的藉口。當我再思考課堂中提及外向和內向的分別時,所指的是心理能力的流向,即是從外面或裡面的世界獲得動力,而非是否擅長與人相處的形容。我對人的定型,同樣也使自己定型了。我定型外向的人為善言,能帶動氣氛,而將自己框在內向人的定型中。

(二) 實感型

實感型和真覺型的分別取決於面對生活上的各種訊息,人傾向以什麼方法去接收或發現。就例如見到一個新菜式,我傾向想知道如何可以做出,多於為什麼會研發這菜式。專注細節、實際的傾向都令我有能力應付職場上的工作。我傾向集中於如何可以達致終點,而較少想像事件以外更好的可能性或發展。我也為這樣的自己貼上了一個沒有想像力、沒有遠見的標籤。

我全心都聚焦在憂慮上,陷入一塌糊塗的狀態中,
再沒有力量去想到積極的可能性。

當面對工作上的壓力時,我的第三功能N就大爆發了,以致自己在職場上相當吃力。害怕成為了我每天上班的情緒,昨天的我有沒有忘記了重要的死線,今天的客人來電是否要指責我,明天的工作會否有我控制不到的意外,每一件事都想像到最壞的打算,每時刻都在擔驚受怕。以前我看自己是沒有抗壓力、工作能力低的人,我怪責自己為什麼不能像我身邊的同事般正常地工作。但當我認識到我MBTI的第三功能時,我多了一個角度去看自己。並非全是我能力的缺乏,而是我不純熟和習慣的功能跑出來。我全心都聚焦在憂慮上,陷入一塌糊塗的狀態中,再沒有力量去想到積極的可能性。

(三) 感性型

思考型和感性型的分別在於人作出判斷的原則,前者傾向以抽離的客觀事實作分析,後者傾向設身處地。與辨別自己是內向一樣,我也是以否定的過程去決定自己是一個感性型的人。由於自己的思考能力不高,我定型自己不是一位思考型的人,然而我也很享受作一個「感情用事」的人,因為我很容易就體會到別人的感受,與人建立到關係。相對於代入別人的處境,我認為要抽離情感去分析事件更為費力,這使我滿足於「我認為」和諧的景象,卻忽略了涉及是非、公平有關的向度。

感性型的人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當遇上其他較客觀、與我有衝突的意見時,我的玻璃心便跑出來。你看不見我有考慮到你的想法嗎﹖你不能體會到我在事件中追尋各方平衡的努力嗎﹖我很容易由對人不對事的觀點出發,使自己跌入了受害者的心態裡,更加聽不進其他的意見,使自己浸淫在自我感受中。

回顧自己過去與人相處的經歷,當我一旦感受到關係中存在不安全感,我整個頭腦也會被恐懼所充斥;這時,我的第四功能,我所不擅長的Te便會一同跑出來,配合我的Se,令我更加確信自己的感受就是事實的全部。我的感受成為了我為事件作出結論的理據和支持,以致我處於一個聽不入耳、不容易被說服的狀態中。

(四) 認知型

判斷型和認知型所指的是應付外在世界的風格,前者傾向按部就班,後者傾向彈性處理。我對於這傾向較為不確定,甚至在這一刻也有待觀察。面對日常事務,我傾向為自己訂下時間表及待辦事項,希望目標可以一件接著一件地完成。在工作上,基於有著不能過的死線,一旦事情沒有按計劃而行,失去控制的感覺會使我相當不安。

然而,我對成為一個有條理、自律的人的渴望並不代表我是一個判斷型傾向的人。從消極層面來說,我所計劃的往往實踐不到,使自己常常成為死線戰士,加上我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人,總是害怕太早下決定而錯過了更好的選擇,所以往往不會即時下決定;但從積極層面來說,我也很享受隨心所欲、無約束的狀態。所以我認為我是認知型的傾向。

我留意到自己對於失敗我傾向「不做不錯」,
這樣我便不會有出洋相的機會。
我感到害怕和緊張,因為我怕收到負面的評語。

5. 我的九型人格 – 三號

我一向都接受自己是二號人格,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容易留意到別人的需要,同時也很樂於助人。加上坊間對於二號的人為助人型,就似一個不錯的稱呼。但課堂的理論卻將這美好的幻象打破了,原來九型人格背後所指的是九個原罪,相對MBTI是對人正面的肯定,九型人格是將人的陰暗面、隱藏動機揭示出來。九型背後的罪性影響人的防護機制、價值觀以及人看神的形象。罪性的傾向不是罪,而是反映人內心的理想,但當理想擴張到一個不合神心意的地步,甚至被看為絕對和唯一,人就陷入了扭曲的理想中,影響著人的自我形象、與神和人的關係

我也像二號般會透過提供幫助而討好人,為了可以融入群體,我會藉著付出而希望被別人接納和認可我是群體中的一員。我是一個敏感別人需要的人,所以能為別人提出適時的幫助,但在幫助的背後,我期望著對方同樣地願意為我付出,也期待一個「平等互助」的關係。根據過往經歷,我也有類似不健康的二號的表現,若果我被別人得罪,我的報復方法就是透過灌輸內疚感令他人感到痛苦。我強調自己的付出,也強調別人對我付出的忽視而受到的傷害,我期待他人可以看我為可憐的,繼而他們就會善待我,甚至討好我。

但在課堂中看到九型各自的描述,我對於自己是二號就多了保留。在回顧MBTI的自我描述,我留意到自己對好形象的執著,這令我認為自己是三號的人格。但由於三號有追求成就的特質,彷彿是與成功掛鈎的人格,我便認為自己與三號拉不上半點關係。

然而,我留意到自己對於失敗和羞辱感到害怕。在二號和三號的比較中,相對於從幫助別人而感到自滿,我更在意自己的形象,我能否表現到自己遊刃有餘的一面?我傾向「不做不錯」,這樣我便不會有出洋相的機會。例如當我收到老師對自己功課的評語時,我感到害怕和緊張,因為我怕收到負面的評語,因為我覺得這些評語會成為我在他心目中的標籤;相反,當收到心目中的權威人士的正面評語,那份肯定感實在是不可言喻。

6. 成長與突破

相對於令人失望,我更能接受自己是一個怕羞的形象。
怕羞成為了我和人的阻隔,也令我看不清楚自己。

在講述自己的MBTI和九型人格時,我很享受這過程。因為MBTI和九型人格為我帶來了新的層面、新的語言去讓我表達自己。以往對於自己的報復心態,我只能形容自己很壞,我不應該有報復心。在新的層面下,我不再以「差」、「不好」去形容自己,而是我可以更溫柔地了解我內裡的動機,我就能對自己內在的渴望更清晰。

然而,當我對自己內在的想法更清晰,不再強行自我標籤時,我更能體會神造我的心意。我對於別人對我的期望都有我的預設,可理解為「我認為別人會這樣看我」,為了不損害我這預設,我以逃避、保持距離的方法與人相處,以免我達不到這預設的標準,使別人對我失望。這想法的背後是﹕令人失望的必然不好,我要維持好的形象;相對於令人失望,我更能接受自己是一個怕羞的形象。怕羞成為了我和人的阻隔,也令我看不清楚自己。九型人格的描述讓我有新的語言去敍述以往的行為,從中我看見努力維護形象的自己。這樣的我來到神面前,神的光終於照進來,祂看我是好的,不論成功與否,出色與不出色,祂早已接納這樣的我。

我可以嘗試花少一點力氣在隱藏自己在安舒的標籤裡,
而花多一點力氣在發展我未成熟的部分。我相信我內心的
渴望不會再被壓抑,而是會引導我成為一個更一致的人。

我對成長的渴想和著急,源自我認為自己成長不到。眼見別人都能有成長,為什麼我還停濟不前?彷彿就像向敗壞方向走的三號般閒散麻木,將自己隱藏在我的世界中。內心的急躁、責難來自渴望成長和習慣閒散的不協調。當我將「成長不到」的標籤脫下,我才看到對事情麻目的我,這樣才能重新被激勵,重拾成長的動力,使自己走向一致。

當我再思為什麼要成長的課題時,我看見內在的不協調,看見好形象催促我要成長到夠好的地步,但好形象或標籤都沒有為我帶來行動力。我嘗試正視內在的不協調,我慢慢釐清我懼怕的地方、維護的形象和內心的渴望。往後的日子,我可以嘗試花少一點力氣隱藏自己在安舒的標籤裡,而花多一點力氣在發展我未成熟的部分。我相信我內心的渴望不會再被壓抑,而是會引導我成為一個更一致的人。

7. 結語

當人願意在神面前認識自己,陳明自己的限制和渴望,以神的眼光去看自己,繼而經驗神造人的美意、慈愛、接納,藉此更加認識神,生命因而被更新。而我認為成長始於發現,MBTI和九型人格為我的往事提供了新的角度。在新的發現下,人可以看見自己的限制,同樣也可以看見自己有待開發的潛能,在發現之後,不被自己的傾向所局限,而是嘗試突破以往舊有模式的框架,成為一個既完整,又能欣賞自己的人。

分享給別人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