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Ricoeur 的敘事人論裡,有兩個好重要但卻不易明白的概念,叫做 idem及 ipse。兩者都是指向人的personal identity。小弟唔怕醜,借用自己的結婚廿周年宣言,去演繹呢個概念。
今日是我與太太結婚廿周年紀念日。從性格理論的角度,其實我倆很不同…我們有近乎兩極的 MBTI 性格,造成我們有不同的觀察事物及決策方式,溝通及衝突處理風格,教養子女的哲學,經驗上帝模式及恩賜…我們亦有很相衝的九型性格 (Enneagram),以致我們有不同的人生憧憬,核心恐懼,心理偏執,防衛機制,上帝形象及服侍動機…但感謝上主,我們倆相愛。我哋 built in性格雖然很不同,但主不斷校準我倆的敘事視野 (narrative horizon)。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我哋 built in性格雖然很不同,但主不斷校準我倆的敘事視野 (narrative horizon)。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在這宣言裡,所謂 built in性格,就是我們的 MBTI 及 九型性格,亦是代表了我們生命裡一些相對不變部分。這些就是idem (固定認同)。但我們的人生,豈可只以這些重覆出現的特徵 (身高樣貌天賦血統…),去定準我們的價值及身分,甚至是婚姻關係呢?
Ricoeur 提出 ipse (敘述認同),亦是我們之所以能夠改寫自己故事的原因。每一天,報章互聯網電視廣告,都在不斷塑造我們的故事,調教你我的 self-understanding。 當人說「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其實就是一個建基 idem (what of the self),而作出的敘事宣告 (who of the self)。換言之,是我們的 ipse,將各樣的 idem,放入一個「故事鍋子」裡,然後炒作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主人翁。
這樣,故事身分就都是虛構,人生就都是虛無,是嗎?非也。有這種迷思的人,仍然未跳出魔鬼一個奸招故事:「人生就如 empirical science (實證科學),理應完全客觀地認知。」根據詮釋現象學 (hermneutical phenomenology),人類所有的認知,其實都是在時間及傳統的限制中作出的。然而,上帝將我們放在這時間的困惑裡,原來有祂的美意。因為靠著《聖經》的話,我哋能夠校準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窺見及經驗永恆。擺上你的信心 (ipse),主就能用同樣的人生材料 (idem),炒出很不一樣的餸菜,為我們的人生,添上不一樣的味道。
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恆安放在世人心裡;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測透。(傳 3.11)
認識你––– 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大家好,我是葉應霖。英文名是 Scott。希望您藉著呢個網更深認識神,別人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