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定論 (predestination) 的確是基督教神學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意思大概是,上帝在創世之前就已經揀選了那些人將得救,甚至是那些人不會得救 (double predestination)。這樣,出賣耶穌的猶大或許就是其中之一。若是這樣,猶大就不單是一個「悲劇人物」 (tragic figure),甚至是上帝救恩計劃的「受害者」(victim)。這種救恩,我還應相信嗎?
其實這教義在聖經中也的確有一些基礎,主要來自於《新約》的一些經文。例如:
– 「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2. 羅馬書 8:29-30:
–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
這些經文常被用來支持預定論的觀點,尤其是在加爾文主義的傳統中。不過,教會傳統也對神在預定之中的角色,有不同的解釋和爭議,特別是圍繞人的所謂「自由意志」 (free will),及與上帝主權之間的平衡問題上。例如「亞米念派主義」 (Arminianism),就較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在得救中的責任。
然而筆者認為,以上的二分框架並非唯一的思考角度。參考利科式的敘事神學,我就認為以上這種二分神學思考過份地系統化聖經的一眾文本。
1. **敘事的複雜性與多義性**:利科強調敘事的多層次性和多義性,這意味著聖經文本不應被過於簡化或系統化。每一卷書都有其獨特處境性的修辭目的,其後的意義亦是多樣。將逐節經文獨立封裝然後加工成為人能夠完全消化的鑵頭食物(系統),不一定正確。預定論的討論可以從這一角度得到啟發,認識到聖經文本中的預定概念,可能包含多重意義,例如神的主動性及信徒的安全感,而不一定只是為了人自由意志有沒有參與的預定命題。
2. **時間與歷史的維度**:利科的敘事理論重視時間性和歷史性。預定論通常涉及上帝的永恆計劃與人類歷史的交互。從利科的視角看,這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動態的敘事進程,而非靜態的神學結論。其實聖經有更多的篇幅是講及人立志或選擇的重要(申三十19,腓二13,啟三20等)。超然上帝的「預定」,與有限之人的意志選取,聖經從不視為不能共存。一方面這是「奧秘」,但另一方面卻不「神秘」。聖經從來都強調上帝的主權及人的選擇。我們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擔:不做猶大,要做彼得。
3. **角色與身份的形成**:在利科的敘事框架中,角色和身份是通過故事逐漸形成的。這可以應用於理解信徒在上帝計劃中的身份,強調信徒的生活故事如何參與到上帝的更大敘事中,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預定的命運。猶大不是木偶,神若要全盤決定他的行為,就必須全盤決定其他所有人的行為。但我們經驗的現實,明顯不是如此簡單。福音「故事」從來就是這樣將人的故事及神的故事結合。故事有這「魔力」,命題性論述不能。
4. **詮釋的開放性**:利科強調詮釋的開放性和對話性,這可以促進對預定論的更廣泛討論。不同的神學傳統可以通過對話來理解彼此的觀點,而不是固守單一的解釋框架。事實上,敘事神學的真理模式是一種不斷蒙神引導在時空裡不斷揭示的視野,這比命題思考更能有效地處理多層次及人不能完全解透的弔詭及現實。套用 Mark Wallace 對 Ricoeur 的研究:We witness how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is integrated theologically through Narrative.
人不是神,沒有上帝層次的視角。
猶大的命運的確是一個奧秘。
你與我的得救與否,何嘗不是?
歡迎交流,一起學習,願神引導。
大家好,我是葉應霖。英文名是 Scott。希望您藉著呢個網更深認識神,別人及自己。